适者生存,国内零售商的“基因重塑”史

 

 

基因,是控制人性状的基本单位,简而言之,生老病死皆与其相关。对企业而言,“基因”是诞生之初就已有由来的企业文化,是企业层面的处事之道。它无处可见,却又无处不在。一个企业能否保持长久的发展,和它本身的“基因”密不可分。

 

在零售变革浪潮的持续冲击下,整个行业中的诸多企业已经到了被倒逼进行自我基因改造的阶段。纵观国内几大零售商,早已动手操刀,积极行动,走在行业浪潮的前端,紧锣密鼓的进行新的探索,重塑自身企业基因,以期适应新的消费环境。但在发展转型的方向上,几大零售商却有着各自的算盘。

 

 

1、阿里:从“流量型”到“运营型”


6月底,天猫发布所谓“旗舰店2.0”升级计划,简而言之就是给天猫店更多赋能,例如店内的产品也能根据需要做个性化推荐,又例如店铺可以增加“粉丝亲密度”功能。

 

一些媒体分析天猫甚至支持店主通过线上为线下带来增量生意。

 

自从提出“消费者资产”概念以来,阿里在流量红利褪去时不断强调“运营”。这一次把会员运营和粉丝运营搬到台面上并积极拉拢商家,手淘最近甚至通过“淘宝人生”(带社交功能)来了一波刷屏,改造成“运营型”基因来获得规模扩张和持续性增长的想法昭然若揭。

 

2、京东:从“集体主义”到“去中心化”


2017年起,京东陆续提出中台建设、无界零售、积木理论、小集团大业务等战略想法。

 

物流业务强调独立和盈利,数科业务对陈生强高度授权,拼购不需要为商城考虑导流问题(徐雷语),撮合爱空间与拍拍……从一个商城、物流、技术输出三大板块捆绑的集团,到越来越强调区分,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“东哥不是兄弟”事件其实是一种必然,只是被东哥艳史所放大。

 

“京东商城”时代一损俱损的集体主义被打散,“去中心化”的京东似乎正在建立。

 

3、苏宁:从“零售商”到“服务商”


苏宁在零售领域有些特殊,唯一既有线上平台也有大规模线下门店。

 

这也使得苏宁在零售变革时代,更倾向于找到一些能利用到线上、线下兼顾优势的“基因型”——某种程度上,苏宁正在由“零售商”走向“生活服务商”。

 

张近东反复强调“随时随地随心消费的全场景构建”,过去苏宁也打出“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”旗号。

 

到了这次818发布会,苏宁更是直接把“全场景零售”当作宣讲核心。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表示,苏宁的全场景要让消费者在“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、可以实现任何服务需求的场景体验”。

 

收购万达百货、大面积铺开苏宁小店、物流升级、金融的服务属性强化……5月份苏宁就曾提出生活圈、掐点配送、地域下沉、私域圈层等概念,现在,一个线上购物、线下吃喝玩乐、即时O2O配送、社交、金融、生活服务等构建的“大众服务提供商”雏形显现。

 

4、拼多多:从“下沉之王”到“综合拼购平台”


拼多多下沉市场的基因写在脸上,但这不妨碍拼多多也要改变自己。

 

不久前的618,拼多多干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,其号称花费百亿补贴的10000款热销商品,像戴森吹风机、bose耳机其实都是一二线消费者的最爱,即便补贴了,价位也高于下沉市场对相应产品的价格接受范围。

 

自去年双十一至今年5月底,拼多多用补贴的方式累计售出接近160万部新款iPhone。

 

拼多多正在往综合化的方向改造自己。极光大数据报告显示,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,拼多多的新增用户中有44.2%来自二线及以上城市,且呈持续上升趋势,此外,拼多多对淘宝用户的渗透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8.3%上升到了40.1%。

 

5、传统线下零售商:从“坐商”到“行商”


2016年后,最为焦虑的传统线下零售商们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,内容太多,这里不再展开讲。

 

但是,在根本上,传统线下零售商的种种动作,从基因改造的角度,都是把“坐商”改造成“行商”的过程。

 

以永辉超级物种这类明星项目为代表,变革无非是消费者数字资产一体化、多端融合供应链、全渠道订单履约等,在SKU安排、供应链给给、用户体验等方面,最终于物理位置固定的情况下主动“招徕生意”、激发更多购买,干起“行商”的事。

 

 

这些积极探索零售行业前进方向的零售商,有的已经在新的赛道取得一些好的成果,有的仍然还处于不断的调整期。用力过猛是许多企业在转型时遇到的问题,方向盘转的太快,往往容易翻车。

 

从目前的“成功者”脚步来看,零售商在基因改造过程中,必须以原有成功路径为依托,降低整体转型的成本,才能提升胜率。处在变革期的零售企业,往往会上线大量新业务。基因变革下这种业务外延扩张,必须始终围绕新的基因选型进行。并且不断去探索,去试错,找到边界,布局多业态的业务范围。

上一篇
下一篇